学校案例

实践案例简介之主题六:集团、学区及教育共极悦娱乐同体建设案例

时间:2024-09-26 字号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打通区域教育治理“最后一公里”——中关村学区治理运行机制探索

  案例简介: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试行学区制以来,从自身内核、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教育系统内外部三个层面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形成高效治理运行机制,推动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一是学区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提升自身治理效能确保教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最后一公里”的精细化落地见效。二是学区构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探索中小衔接、贯通培养的有效路径和机制。三是通过学区委员会平台,统筹优质资源,开展“走进科学院”沉浸式研学等项目,实现内外协同创新。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集团):问中学学会问问学课堂促进集团校深度融合

  案例简介:在集团化办学中,各个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该案例持续扎根课堂教学探索,深耕教学一线,聚焦课堂转型,形成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模型,并在北京、天津、河北省、湖南省等多地进行推广,解决了初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实践案例丰富,育人成效显著。初中化学问学课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赋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主要的策略有:成立研究小组、构建教研机制、举行课题招标、合作攻关难点、组织展评活动。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教育联盟:“一长多校”办学 教学高质量开启“复制”模式

  案例简介:2015年5月18日,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四全育人”大德育理念,即理念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一是在“点”上往深走。一校区的责任教育与围棋教育纵横交织;二校区的儿童职业体验与国学教育并肩行走;三校区的草原文化教育与乡村少年宫亮点纷呈。二是在“线”上齐步走。“一体化”管理,即管理模式一体化,办学思路一体化,制度建设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三是在“面”上阔步走。三所分校本着特色创建与学校传统底蕴和师资优势结合的原则,彰显“三校合一,优势互补”的品牌特色。三个联盟校通过提升各自优势,一校一景极悦娱乐,一校一品,形成更具包容性、融合度、创造力的新型联盟文化。

  案例简介:为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黑龙江省鸡东县教育局把盟区建设作为打造教育强县的强力引擎,定准教育优质发展的新坐标,吹响教育现代化的新号角,开启教育振兴的新征程。自2013年始鸡东县教育局依据校型、规模、师资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同盟区,促进联盟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同进步、共成长。2020年在“鸡东县课堂教学改革盟区”基础上成立“鸡东县区域教育合作联盟”,进一步理顺良性运行链条,形成长效发展机制,调动联盟成员更多内生动力,在“博观约取”中构建了创新、开放、联动的新时代鸡东特区模式,历经十几年,实现区域内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实施“3+9+N”集团化办学 用真功硬招促进全市基础教育提档升级

  案例简介:2022年12月7日,江苏仪征启动实施基础教育“3+9+N”集团化办学,通过“四个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将薄弱学校施教区内新生就近入学比例和学年综合考评名次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理顺集团牵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在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环节的运行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坚持聚焦文化融合创新,塑造教育集团的文化品牌,形成象棋、棒垒球、大仪民歌等“一校一品”的生动局面;坚持推行教育集团内部、教师定期交流和轮岗,并通过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渠道提升集团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坚持打通校际资源共享通道,建立集团学业质量管理监控、反馈机制,积极推动集团课程建设。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宁波前湾新区文体和教育旅游局:两区联手建机制打造学前教育共同体

  案例简介:2023年12月28日,宁波市“海曙区—前湾新区学前教育共同体”正式成立,这是宁波市首次成立跨区教育共同体,并延伸至学前阶段,自此开启了首轮为期三年的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进程。学前教育教共体由海曙区教育局与前湾新区教育文体旅游局共同建设,双方共同确定教共体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评估、建设成果并总结推广以资源共享、研训共融、课程共建、教师共进、文化共生为目标,打造宁波学前教育融合型、生长型教共体示范模型,引进儿童发展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助力建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儿童成长社区。除此之外,12所幼儿园将把三年间的合作成果汇入“跨区教共体建设”案例集,成为城乡教育共富的参考样本,惠及更多学龄前儿童。

  案例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城区框架不断拉大情况下,教育布局布点、师资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短板问题日益突出,难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现实需求,影响城市能级提升。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借力山海协作平台,积极探索推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的新途径、新路子。经过不断努力,在推动跨地区教育合作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迭代的“城乡互动型”常山模式。

  案例简介:福建省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常住人口878.2万人,外来人口达205万人,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241所,在校生175万人,教职工14万人,基础教育总体规模全省最大,相当于厦门、漳州的体量之和。近年来,泉州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总目标,坚持市域统筹、一体推进,通过建设泉州市在线教育一体化应用平台,对上与全国和省教育资源平台链接,对下形成覆盖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有效共享,累计接入资源总数约1500多万份,以“5G+专递课堂”为突破点,构建深度融合的“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充分激发多维主体活力,有力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江西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依托教研联合体促城乡教育一体化

  案例简介:江西省南昌高新区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乡村学校规模小,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活动少、教研效率低,教师成长和教学动力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南昌高新区利用教研联合体破解难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南昌高新区通过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共享的资源、多元的主体,依托学校、教育集团、名师团队、区教研室,组建了校本、集团、名师、专项四个教研联合体,以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名师团队、区教研员为核心成员,以学科教师、青年教师为普通成员,进行教-研-评-训工作,探索教研联合体运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结合教研联合体运行的规则和模式,形成教研联合体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以联盟办园推动新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案例简介:近年来,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管委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新区将联盟办园作为撬动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牢固支点,持续深入推进。继2020年青岛市联盟办园现场会以来,新区57所新建园由优质园领办,实现高位起步。10所优质园与省外优质园建立联盟。区内优质园共同体达到23个,公民办联盟由最初的37个增至52个,实现了联盟办园全员、全面、全域覆盖。通过建机制、强保障、抓需求、固根本等重要举措,各类型联盟有序推进,输血助能,开枝散叶,汇聚起联盟办园的磅礴力量,呈现出春色满园的花开态势。

  案例简介: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到农村去,到城乡结合部去,到城市教育的薄弱地区去”办学定位。集团成立十年,合作学校近70所,其中90%在乡村,集团成长壮大之路就是一条条由城市到农村的优质教育均衡之路。铺就均衡之路的基石,就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力量”:一套教育理念、一套管理模式、一支管理团队、一支教师队伍、一套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一套文化理念及一种文化品牌。

  案例简介: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将全域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作为实施强县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城带乡、强带弱、大带小”和“远近搭配”原则,全市共建成167个融合型教联体,其中小学75个、初中47个、幼儿园45个,覆盖全市所有公办初中、小学及幼儿园1081所,销乡镇中心学校(教育组)128个,994名管理干部绝大部分回归教育教学一线。实现教联体内部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效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联体校区间深度融合。

  案例简介:近10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先后获“全国教育改革示范区”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为全国县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南海范式”。南海在特色学校创建基础上,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全域布局、把脉指引、精准施策、师资优化、高效管理、对外推广等举措,在多个重难点上作出探索与突破。南海已成立76个基础教育集团,涵盖400多所学校,汇集50余万学生,涉及普通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集团化、 学区化办学全覆盖,加快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案例简介: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按照海南省海口市教育局“示范引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升1+N优质发展(1为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N为两所教育集团成员校秀英区石山镇石山中学和秀英区永兴镇永兴中学)。通过采取“三进三送”的合作模式(进干部、进教师、进学生,送课例、送教研、送培训),以“四坚持”方向(坚持协同发展、坚持多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实践“三共”理念(管理共融、课堂共建、资源共享),实现“六效果”(学生家门口上好学,激励教师成长,激发办学活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着力打造优质集团化办学品牌)。

  案例简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江津区教委通过与泸州、永川、荣昌共建渝西川南教育共同体(后演变成11个市和区的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推动渝西川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江津区协同推动共同体先后完成章程及系列制度建设,完善了内外部工作机制和行动策略,共建三大资源(人才、课程、基地)库,打造五大品牌(优师智库、共享课程、智校互联、集成改革、立体研修)。江津通过共同体模式为创建渝西川南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出积极的实践路径探索。

  案例简介:重庆市南岸区针对集团化办学中“集而不团”没有形成合力,削峰填谷造成名校品牌稀释,普通学校“搭便车”导致办学活力不足,学校发展同质弱化办学特色等问题,通过完善教育集团内部治理体系、为集团化办学放权赋能、加大集团化办学经费支持,提升管理效能,激发办学活力;通过统筹集团优质师资、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巡回指导等整合优质资源,集聚办学合力;通过课程引领、项目带动、评价激励,鼓励集团校个性发展,彰显办学特色。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集团):基于“学生生涯规划”及“托管帮扶”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集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大附中,截至目前,学校发展至“一校九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学思路为以“为生涯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把附中办成一所开放、健康、智慧的面向未来的大学附中”。办学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建立起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深入实施“三新”改革;三是持续推动基于学科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持续推进学生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是扩大教育优质资源引领辐射,通过U云校帮扶市内外共10余所学校,不断扩大学校品牌影响。

  案例简介: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锚定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改革,完善各项集团办学章程及制度,健全名校集团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多措并举外强保障、内激活力,持续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点、创生线、覆盖面,带动区域名校集团从资源扩展走向内涵发展,逐步实现“名校集团化”向“集团化名校”转型,着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案例简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

  农村小规模学校牵动人心。为了让“小而差”“小而弱”,变成“小而美”“小而优”,陕西省武功县普集学区做了几点探索:一是借助助平台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创建教育均衡联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依托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水平。四是引入社会各界资源提升办学水平。

  案例简介: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以“全域集团化办学”为新路径,探索实践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勇敢践行教育强区光荣使命。近年来,全区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先手棋,以全域集团化办学为主力军,聚力办学品质提升,积极开展实践创新。经过3年努力,构建形成了省市区三级学校全域无差别覆盖、100%无缝隙联合、城乡深度融合、辅助实践基地支撑的“1+N+1”集团化发展七里河模式,使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换挡提速,迈进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