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纺织服装等,是江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方兴未艾,传统产业如何继续保持优势?日前记者走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车间寻找“新质生产力”。
在江铜集团铜板带精加工车间,一根手腕粗的铜杆,通过数十道工序,加工成厚度1毫米、零点几毫米,甚至0.04毫米“薄如纸”的铜板带。
“在铜加工领域,铜板带加工行业竞争最为激烈,赚的都是加工费,科技含量越高、质量越稳定,附加值就越高。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企业将陷入低价销售模式。”江铜集团铜板带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旺带领记者参观车间时说。
包括铜产业在内的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中的“重头戏”,是江西工业经济的“稳定器”。相比而言,江铜集团铜板带加工规模在全国并不居前列,但在精品方面比如中高档铜板带的质与量,在国内是数一数二。
“每年企业要推出4至5项创新项目、4至5个新产品,紧紧跟上全国材料应用领域的前沿。”说起发展新质生产力,张旺表示,这对传统企业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方向和机遇。据介绍,铜精加工费最高每吨可达2万元,最低仅有3000元。
显然,分析传统行业利润率高与低的“光谱”表可知:新质生产力能有效赋能传统产业。
钢铁产业也是江西的一大传统产业。在新钢集团,去年成功轧制出了无取向电工钢领域世界最薄的“手撕钢”——厚度0.1毫米,这是国内的首次突破,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新钢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钢规模在全国钢铁行业并不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挥自身特色,依靠现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今年1至2月,新钢集团顺利开发8个新产品,合计创效超1400万元。其中,包括焊接用淬火加回火高屈服强度合金钢板、合金模具钢板等4个首发新产品,以及耐候结构钢、冷轧家电镀锌基板等4个改进型新产品。目前,新钢还研发加速器用硅钢等产品,持续优化不锈钢复合钢筋等产品的工艺。
当前极悦娱乐,数据与人才是两个关键性生产要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吸纳数据和高端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参与,实现融合。
“数字化是以智能化为目标的工业化赋能和转型极悦娱乐。”在江铜集团铜板带加工车间,记者见到:生产与采购等全流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所有产品可追踪可溯源。据介绍,企业今年上半年将实现数字化营销,从而大大提升客户“黏度”。
在位于鹰潭高新区的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配件车间,一只只小巧精致的智能水表,经过密封性测试、成品组装等一系列工序后,成批进入仓库。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企业依托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和华为等公司合作,研发生产了NB-IoT物联网水表,让供水走上了“云端”。此项产品计量分辨率更高,一旦异常漏水、水管爆裂还将自动预警。搭上智慧快车,目前,这家土生土长的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智慧水表龙头企业。
日前出台的《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培育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000家,推进数字化改造企业1万家以上,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相较于数据要素,人才要素的活跃度更高。如何让人才优势融入生产经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关键。
来到江铜研究院,该院副总经理陈岩博士正准备下车间。他告诉记者:“科研团队现在不仅常下车间,还跑销售呢。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科研人才与生产销售部门紧密结合,碰撞出来的火花,就能把这个传统行业再往上‘托一把’。”陈岩说,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改,也并非单纯开发新产品,应当包括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各方面。
陈岩是2018年江铜集团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2021年,陈岩辞去沈阳金属研究所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江铜研究院。
江铜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叶长春介绍说,去年,陈岩带领团队研发的一项新能源汽车用无氧铜杆新材料实现了产业化,抓住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口”,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材料性能更优。按照集团公司规定,科研团队将获得一定数额的成果转化奖励。
面对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改革方向。
先说发展机遇。采访中,一名企业家表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省内传统优势企业是个良机。企业可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和人才机制创新等,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竞争力,进而依靠这种模式,通过对外合作、兼并、委托加工等方式,快速提升企业的规模,做强做大。此言不虚!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眼光的企业家看到的是未来抢占制高点的重大利好。
再说改革方向。采访中,车间里的“新质生产力”不浮夸,踏踏实实,为我们提供3点启示:一是志存高远,落子须“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根据区域、行业和领域发展的特点来进行赋能。二是科技为要,体制须“活”。科技创新是关键所在,但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必须“先行”,让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活”起来。三是管理提升,模式须“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管理模式不再拘泥旧俗,未来车间的生产、销售、研发流程不能再是传统模式,须流程再造、模式更新,“厂”(车间)与“院”(研究院)的融合更加灵活多元。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思路方法变化了,传统的车间就能激发出新质生产力。传统优势产业要把握好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实现“新、质、效”方面的大突破。(全媒体记者 李冬明)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